2017
個人創作
【島形】- 島嶼可能的形狀
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
瀨戶內海藝術季外
X 攝影紀實創作展
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
Date 9 / 2 — 9 / 16
Vanue
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
興工一場 - 海波浪店舖
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﹋
指導單位
宜蘭縣政府文化局
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
悅氏礦泉水
〔 島 形 - 展 覽 概 念 〕
島嶼的形狀是什麼?
無論是有形的板塊擠壓生成的陸地、在地面上蓋起的大樓、民家,甚至是小小幾坪的房間;抑或無形、習以為常的「圈圈」,像是你我必經的上下班路程、習慣的生活、思考方式與選擇,都是藏在每個人心中的「島嶼」範圍。
居住在島嶼上的人,和在島嶼上面發生的事,都像是無可限量的有機體。這次有機會從台灣宜蘭,這個擁有大量海洋資源的海島國度,跨越到了日本瀨戶內海中散落的小島旅行,進入島上的移地生活是一場真正的觀察,也是一種採集——兩個不同地域的海島,卻有著似曾相似的風景。雖然展覽名稱「島形-島嶼可能的形狀」,但我其實並非要定義島嶼有什麼樣子的可能,而是無論有形無形,我所感受到的「島嶼」概念,帶給我的是寬容、自由且擁有各種創造力的可能。
〔 島 形 - 創 作 者 介 紹 〕
小寒六(Hsiao Han Liu)
曾在瀨戶內海藝術季期間去了短暫的瀨戶內地區,深受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所感動,走在季外幾乎無人的各個島上,四周被海包圍,富有農田與港口漁村的小島們,時常在某些時刻感受與望海、漁業資源豐富的宜蘭似曾相似。 曾接近廢棄、工業污染的小島,因多年致力深耕藝術活絡社區發展觀光,而同樣面海、擁有港口、農漁村文化,和能夠望著龜山小島地景的宜蘭也同樣發展觀光政策,在旅行中交叉比對下所產生種種既視感非常有趣。
回台後因緣際會獲2016年蘭陽青年圓夢計畫,有機會再擁有一段獨自一人的時光,直覺的紀錄瀨戶內海及其藝術季外,海與地景的跳島生活,誠實的將旅程中所感受的一切紀錄。
瀨戶內 - 直島
宜蘭- 梗枋
〔 展 覽 創 作 I 島 形 攝 影 集 〕
人 X 海と島 X 探查自由的美術館 X 瀨戶內植物 X 漁村風景
回想在藝術季外的瀨戶內生活,小島上幾乎呈現非常安靜、無人狀態,到了當地也時常收起原先在台灣計劃的時間路線,跟著當下所遇人事物前進。原先想在攝影集中放入滿滿旅行筆記,最後決定抽起大部份文字,希望翻閱時能直接的進入照片就好,小島帶給我的感受屬於自己,而每個人都有獨特、非常個人的,在旅行中所感知的一切,這是非常珍貴的。 照片與文字不一定能完全紀錄廣大遼闊的海與地域,但希望能讓看得人對於「島嶼」觸發未知的嚮往及想像,不同或是似曾相似的體驗,也是這一切非常直覺、簡單的開始。
特別在「漁村風景」這個主題裡,封面為宜蘭大溪漁港,攝影集中藏了自己在宜蘭紀錄的視角做對比,其實也是在瀨戶內走玩中,所產生的似曾相似、對於生活的既視感,希望觀看時,能遊走在宜蘭與瀨戶內交錯的風景裡。
〔 展 覽 創 作 II 跨越地景「跳島」計劃 〕
「跳島!?」從宜蘭到瀨戶內海 拼貼長軸
在此次旅行計畫中,紀錄下豐富的瀨戶內島嶼港口沿岸照片作為蒐集素材,而從蘭陽青年圓夢計畫提出申請的計畫名稱「瀨戶內海及其藝術季外,海與地景的生活跳島巡禮」中的「跳島」做設計發想,在瀨戶內海中,跳島是生活方式,也是欣賞藝術季期間的移動過程,有些居民可能工作在相鄰不遠的小島(例如豐島到高松),是必須坐船從一個島嶼前往下個島嶼的。
從跳島為創作概念,我從來自宜蘭的龜山島橫跨太平洋跳進瀨戶內海小島,這個跨越土地的方式,不也是一種大範圍的「跳島」過程? 回台後,加入自己在瀨戶內移動時,時常對於眼前景象產生似曾相似,好像正走在宜蘭的感受,將兩者結合,拼貼創作出屬於自己的、虛擬的「跳島式島嶼」,紀錄兩地風景結合的海洋風貌。
〔 島 形 - 展 覽 開 幕 〕
〔 島 形 - 開 幕 分 享 / 講 座 〕
〔 島 形 - 後 記 : 關 於 展 覽 場 域 選 擇 〕
這次展覽選擇在宜蘭新興的中興文化創意園區中,興工一場的「 海波浪」店鋪舉行。
在瀨戶內小島走玩時,總覺得以前離我遙遠的藝術,其實離自己很近,走在馬路邊能看到浮球彩繪,漁港邊小屋被島上老闆巧手一改,變身特色的書屋、咖啡店,不需進到美術館也能被驚喜。讓我在整理好照片後,第一直覺其實想稍微自由、不拘謹的空間來擺放。
而從2016年開始在設計工作上合作的海波浪品牌協助,一口答應讓我做店鋪空間使用,因自己大學畢製選擇宜蘭外澳、梗枋到龜山島一帶做海洋相關創作「漁蘭」而與海波浪結緣,今年海波浪在宜蘭中興園區有了新店鋪,在這裏能發現與海相關,正開始的、探索的,任何有趣的種種新可能,